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由于工作压力和饮食不规律,耳鸣的发病率逐渐上升。据数据显示,欧美地区的耳鸣发病率高达15%~20%,而我国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许多都市白领会出现短暂性的耳鸣,却常常忽视它。实际上,耳朵的健康同样需要我们关注。
你是哪种耳鸣呢?
耳鸣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外部环境刺激产生的,如噪音;另一种则是在没有任何外界刺激的情况下,耳内产生的异常声音,如蝉鸣声、嗡嗡声等。对于高压下的都市人来说,后者的情况更为常见。
耳鸣可能是短暂的,也可能是持续存在的,严重的耳鸣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短暂性耳鸣可能是生理现象,而持续性耳鸣,尤其是伴有耳聋、眩晕、头痛等症状的,需要警惕,尽早就医检查。
耳鸣的原因复杂多样
除了与听觉系统相关的原因外,耳鸣还与情绪、记忆以及自主反应有关。一些人会在疲劳、饮酒或情绪波动时出现耳鸣。全身各器官系统性疾病,如高血压、白血病、肾病等也可能导致耳鸣。
心理性疾病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许多耳鸣患者都伴有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这些情绪不仅影响他们的心理和生活状态,也对生理健康造成危害。
生活习惯也会影响耳鸣的程度。吸烟、饮酒会使耳鸣症状加重。饮食习惯方面,偏爱甜食的人容易肥胖,患糖尿病概率高,与糖尿病相关的耳鸣也容易出现。辛辣食品容易助长内火,使耳鸣加剧。
耳鸣带来的危害
耳内会呈现间断或持续的“嗡嗡”鸣响,从低频型逐渐转变为高频型。耳鸣患者还可能伴有头晕目眩、听力下降等症状。许多耳鸣患者听力下降,虽然有些人表示自我感觉听力没有下降,但经过高频测听还是发现存在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长期的耳鸣可能导致听力退行性衰竭,甚至耳聋。耳鸣也可能是身体其他器官出现疾病的预警,不可小视。
保护耳朵,从现在开始!
为了关爱耳朵健康,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外耳道的清洁卫生,沐浴、游泳、洗头时防止水入耳。
2. 放松心情,避免精神紧张和长期熬夜,学会调整工作节奏,转移对耳鸣的注意力。
3. 注意周围环境的影响,减少嘈杂声音的刺激,不要长期戴耳机听音乐,减少在声音嘈杂场所的时间。
4. 合理饮食,不宜暴饮暴食,多食用活血的食物以及含铁和锌丰富的食物。
保护耳朵的方法还包括去医院进行常规检查、听力学检查等,根据检查结果可能需要做CT或磁共振等进一步检查。除此之外,音乐疗法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耳鸣的方法,但需要专业的指导和训练。
耳朵的健康需要我们的关注。从现在开始,让我们一起保护耳朵,远离耳鸣的困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