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信息窗一《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课本49~51 页,方程的意义。
教学目标:
一、结合现实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通过操作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等式和方程之间的关系与区别。
教学准备:课件,包含珍稀动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导入话题,引发兴趣。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珍稀动物的图片,让我们一起欣赏。”展示图片后,师:“我们应该保护这些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大熊猫的生活,看看它们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数学问题。”此设计从学生熟悉的大熊猫入手,既进行了保护珍稀动物的教育,又激发了探究兴趣。
二、探究新知
(一)借助实物理解等式和不等式。利用天平演示米粉质量的称重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等式表示的两个量相等的关系。再演示天平不平衡的情况,引导学生理解不等式表示的两个量不等的关系。此环节通过直观演示帮助学生建立等式和不等式的概念,为理解方程的意义打好基础。通过讨论与交流让学生掌握等式与不等式的表达方式与区别。师提问:“你还能说出一些等式或不等式吗?”通过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归纳,进一步深化对等式的理解并引出未知数这一概念。(板书概念)最后揭示课题方程概念。“我们今要探讨一种特殊的等式那就是方程”。为学生下一步认识方程做了铺垫。(板书课题:方程的意义。)此环节通过分类、比较、概括让学生找到方程的特征从而更好的认识方程理解方程的意义。通过寻找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渗透集合思想让学生明确方程与等式之间的从属关系从而对方程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引导探究时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二)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即为方程,从而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概念学会如何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重点)。为了让学生理解更深刻在探索过程中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索总结方程的两种基本形式含有一个未知数的等式含有多个未知数的等式两种特殊情况以使学生准确全面地掌握方程概念及其特征让学生清楚地理解掌握哪些是等式哪些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也就是哪些是方程重点理解了未知数在这里表示一个字母且放在等号两边从而形成等式这种特定的意义而非单纯的一个字母或者一个数三、巩固应用四、总结拓展通过学生交流收获引导学生梳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运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学会做数学学习的有心人让学生后继学习有动力让学生抛开课本上的情境想象等量关系既抽象了学生的思维更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