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研究揭示,慢性踝扭伤不仅仅是局部疼痛和运动受限的问题,更可能涉及到大脑对踝关节乃至下肢运动控制的深层改变,其中健侧下肢的运动变化最为显著。
踝关节作为连接双脚与身体的重要关节,在我们每一次奔跑、跳跃、转身时都承受着巨大的冲击和扭转,对于维持我们的姿势稳定性和运动灵活性至关重要。在日常活动中,比如奔跑、跳跃、上下楼梯等,都存在脚踝受伤的风险。因为当踝关节周围的韧带受到过强的拉扯或扭转,超出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时,就可能导致韧带部分或完全,甚至造成肌肉拉伤。不小心踩到石头、下楼梯踏空、跳起后落地不稳等情况,都可能导致脚踝扭伤。
踝关节外侧扭伤是运动中常见的下肢肌肉骨骼系统损伤。据统计,每年有200万人遭遇踝扭伤。扭伤后,大部分患者会出现踝关节疼痛、肿胀以及功能活动受限等症状。在踝扭伤的急性期,可以采用“POLICE”原则进行急性处理,即保护(Protect)、适当负重(Optimal Loading)、冰敷(Ice)、加压包扎(Compression)和抬高患肢(Elevation)。特别是在24小时内进行冷敷,有助于改善血液和淋巴液循环,促进患处瘀血和渗出液的吸收。一定要避免扭伤后马上使用酒精、红花油或膏。
尽管脚踝外部的疼痛、肿胀等急性期症状可能短时间内消失,但仍有约70%的患者会出现长期问题,包括踝关节运动不稳、感觉异常、双侧运动不对称以及慢性骨性关节炎等。
目前,星形偏移平衡测试/训练是国际上广泛应用于平衡功能测试和训练的方法。其测试结果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测试时,可以在地面上用胶带或彩条粘贴出一个星形图案,将一侧足跟放在彩条交汇中心,双手叉腰,用另一只脚的脚尖尝试触碰各个角度的彩条最远端,同时保持姿势平衡。如果触碰距离过短或在某些角度方向无法维持平衡,则表明在该方向上的运动控制和姿势控制较弱,需要进行强化训练。
本文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附属同济医院的夏楠和陈勇撰写,田娟和蔡敏整理编辑。本文为《健康报》原创作品,转载须获本报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