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春节,承载了无数传统与习俗的节日,也是蕴含社会变迁的缩影。站在瞬息万变的2019年初,我们一同探寻春节背后的故事。从2月4日起,中新网以《春节知否》系列策划,透过你我与春节的点滴变化,描绘出社会图景的巨幅变迁。
作者:袁秀月
春节,是人心中最为重要的节日。随着忙碌一年的结束,人们纷纷踏上归家的旅程,化身为翠花、大妮和二狗子等熟悉又亲切的家乡名字。正如鲁迅所说,新年的气象在天空中逐渐显现。
人对于饮食有着深厚的情感,而春节中的年夜饭更是仪式感的巅峰。一家人整整齐齐地围坐一桌,享用美食,观看春晚,发放红包,互祝吉利,为新的一年讨个好彩头。这一餐不仅承载着美食,更承载着许多故事与情感,以及数十年的变迁。
在老上海,尽管十里洋场繁华依旧,但过年的习俗却始终保持传统且讲究。上海人会选择吃一些寓意吉祥的食物,如花生(长生果)、蛋饺(金元宝)、烤麸(寓意富)和馄饨(元宝)。正如俗语所说:“正月新年看打春,种田人逢熟吃熟最开心。”
年夜饭的开端,先上冷菜,如意菜、白斩鸡等,然后是热菜,鱼和虾是必不可少的。68岁的陈荣福分享道,无论做什么菜,一定要先备好老鸭汤、老母鸡汤,大人孩子都爱喝。他们不会使用网购,而是更喜欢在菜市场淘寻最实惠的食材。他们早早就开始准备年夜饭的材料,这几年冰箱也越来越大。
回溯到上世纪50到80年代,物资较为匮乏,很多东西都是凭票供应。陈荣富回忆,每到过年,家家户户都会有一张卡,数量多的家庭卡上的数量还会更多。那时的年夜饭相对简单,但每一个细节都蕴家庭的情感和对新年的期盼。陈荣富年轻时是一名海员,他常常从各地带回特产,但如今,随着生活的发展,什么东西都能在门口买到。
在河北涉县,过年也要吃豆包,但与东北不同,他们以前用玉米面做皮,现在则用白面做皮,馅里既有红豆还有涉县特产——柿子。杨林珍已经有很多年制作豆包的经验,她说村里的年夜饭很简单,主要就是豆包馒头等。豆包的精髓在于馅儿,柿子的香味与红豆完美结合。然而近年来随着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柿子树无人管理逐渐死亡。但唯一不变的仍是这豆包在年夜饭中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