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山东博物馆的“汉画像石艺术展”展厅,记者看到众多石刻文物陈列其中,其中不乏“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形象。这些形象隐藏在多块画像石中,令人不禁好奇。
在东汉时期的西王母、伏羲女娲画像石上,西王母端坐正中,伏羲和女娲手执便面,自腰至尾相交,贯穿仙界、人间。这是山东博物馆展出的珍贵文物,呈现了一幅典型的伏羲女娲蛇尾的画面。据山东博物馆典藏部副宋爱平介绍,伏羲和女娲作为人类始祖,在文物和史料中常手持规和矩,代表制定天地法则。他们手捧日月,分别象征阳和阴,而蛇尾则寓意阴阳结合、创造人类。
宋爱平还透露,伏羲女娲“人首蛇身”、双尾的图案在汉代墓室、祠堂中广泛出现,反映了古人对子孙繁衍、生命不断的美好愿景。以山东的武梁祠为例,其西壁画像上伏羲和女娲也呈蛇尾相交状,中间的小人代表着他们创造的人类初始形态。
为何伏羲女娲是“蛇身”而非其他动物?这源于人对蛇的崇拜,视其为多子多福的象征,也认为蛇具有神秘强大的力量,可以抵御自然威胁,如蜕皮、冬眠等,寓意重生、永生。宋爱平表示,蛇成为伏羲女娲形象的特殊载体,还因为其与龙有关,被誉为“小龙”。
为了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山东汉画像石,山东博物馆计划于近期升级汉画像石艺术展。通过数字化、沉浸式等技术手段,配合灯光和环境亮化,让文物以更生动的方式呈现。
在展厅内,11岁的孟启仰正在观看“三皇五帝”动画。他告诉记者,在书上读过女娲造人、伏羲发明八卦的故事,在这里看到他们人蛇结合的形象感到很神奇。他平时喜欢研究石雕壁画上的文字和图案,被古人的丰富想象力所吸引。
山东是汉画像石的四大分布区域之一,数量全国最多且内容丰富多样。除了山东,河南南阳、陕西、四川等文化繁荣地区也出土了不少带有伏羲女娲图像的汉画像石。这些石刻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