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我在城市的街头看到孩子们手中的扑愣鼓玩具时,我的思绪便飘回了遥远的童年,想起那位风雨无阻、走村串巷的卖货老人。
在那个年代的农村,我们称卖货郎为扑愣鼓子。他们不会大声叫卖,只是摇动着手中的皮鼓,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在七、八十年代的河南农村,经济落后,物质匮乏,所以对于孩子们来说,扑愣鼓的到来总是能带来一天的惊喜。
每当午后,村子里总会响起皮鼓的声音。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拉着木制架子车,稳稳地停在村子的空地上。随着扑愣鼓的响声,村里的婶子们会陆续走出来,孩子们也会兴奋地围拢过来。小车被围得水泄不通,人们争相挑选针头线脑等日常用品。
孩子们缠着大人买弹珠、扎头绳,或者几块江米糕也能让他们手舞足蹈。如果谁能得到一个弹弓,那简直是一种奢侈的享受,他们会兴奋地欢呼跳跃,互相炫耀。
扑愣鼓的到来,是我们这群孩子的期盼,也是村头一道欢乐的风景。从我记事起,那位老人就每天风雨无阻地来到村子里。他的架子车上放着一只木箱,里面摆放着各种日常用品。那辆架子车底部被编织袋扎成兜,装着换来的破鞋烂铁。箱子和架子车的细节都被老人勤劳的双手磨得铮亮。
那时,孩子们会用家中废弃的破鞋、碎油布等物品来兑换心仪的玩具。但老人坚决不收还能使用的物品,他会告诉孩子这是能用的东西,不能随意浪费。如果坚持要兑换,他会请大人出面解决。据说老人是十里外的村庄的,他每天黎明出发,走村串户,直到暮色降临才回家。他就是靠一双手和一辆小架子车养家糊口。
多年过去了,那位曾经熟悉的老人身影已经消失在时光的长河里。那个为千家万户带来希望的老人,你现在还好吗?你的扑愣鼓声,依然回荡在我的记忆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