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字的神奇之处在于其多音字的存在,一个字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的意思,用法和词性也各不相同。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个神奇的多音字——“吭”。
可能在日常用语中,“引吭高歌”和“一声不吭”中的“吭”字并未引起你的注意,但其实这个字具有多个读音。那么,这个字最初的含义是什么呢?
参考《玉篇》这部南北朝时期的字书,我们发现“吭”字最初读作hng(杭)或hng(沆)。在这部字书中解释到:“吭,户郎户浪二切,鸟咙也”,也就是说,当时“吭”字的含义是鸟的,后来也泛指、咽喉、脖子。由咽喉的含义延伸,比喻险要之地,如词语“吭咽”比喻交通要道,“吭首”比喻要害之地,“吭嗌”比喻形势险要的地方。
到了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成书的《广韵荡韵》中,“吭”字又演化出新的含义,即表示声音、嗓音。直到明代《洪武正韵漾韵》,又进一步解释“吭”为“吞也”。
在现代汉语中,“吭”字的词性发生了转变,由原本的名词转变为动词,表示发出声音,因此有了kng这个新的读音。我们常用的词语有“一声不吭”、“吭哧”、“吭唧”、“吭气儿”、“吭声儿”等等。这个多音字的存在,体现了汉字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