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厨房里弥漫的生活气息
天色尚未全黑,母亲便系上了那条已经洗得泛白的蓝色围裙,站在灶台前轻声说道:“今天给你父亲炒个下酒菜。”窗台上的老姜显得有些萎靡,她麻利地掰下一块姜,拍在砧板上:“姜,就像生活一样,有点皱纹才能出味。”
我蹲在煤炉旁剥着蒜,看着她用铁锅炒着青椒。油烟和青椒的辛辣交织,刺激得我不停地揉眼睛。“站远点儿,傻丫头。”母亲敲打着锅铲,铁锅发出清脆的叮当声。她解释道:“青椒要炒到起虎皮,像你父亲晒得黝黑的后脖颈一样香。”说着,她将炒好的青椒拨入带有去年磕痕的粗瓷碗中。
第二章 传承自灶台的手艺
备料过程讲究的是一种随性:
1. 青椒要选细长条、皮薄肉厚、手感的。母亲说:“别像超市那样用尺子量,选女婿都要看着顺眼就行。”
2. 剥皮蛋不用水洗,母亲用棉线轻轻勒开,蛋黄不会沾刀,这是隔壁王奶奶传授的绝活。
3. 蒜瓣要拍碎而不是切,母亲笑着说:“拍碎的蒜才有味道,就像夫妻吵架,越吵越香。”
炒菜的过程仿佛是在讲述家常:
铁锅烧得冒青烟,倒入菜籽油。母亲总是说:“热锅凉油是规矩,就像做人要有分寸。”青椒入锅后噼里啪啦地蹦跳,母亲用锅盖当盾牌挡着,“这青椒脾气大,要晾着它煸”。等煸出焦斑,加入蒜末爆香,再放入切好的皮蛋。母亲嘱咐道:“别切太小块,像指甲盖那么大就行,下锅轻轻推两下,不要过度搅拌。”最后撒盐、淋生抽,锅铲翻两下,“菜要带点汤水,拌饭最香”。
第三章 灶台心得总结
1. 火候的掌握:煸青椒要中火慢熬,像熬中一样。母亲常念叨:“急火烧不出好菜,养孩子也一样不能催。”
2. 皮蛋的挑选与储存:选带有雪花纹的灰壳皮蛋,储存时要裹上草木灰,“像给人盖被子一样,别让它们冻着”。
3. 剩菜的再利用:第二天将冷菜盖在热饭上,“微波炉加热的哪有煤炉慢煨的香,就像回锅肉一个道理”。
我尝试放入蚝油,母亲皱了皱眉:“老祖宗留下来的方子不能随意更改。”我偷偷尝试后,果然味道怪异,“要先学会老祖宗的手艺,再想着改良”。
第四章 烟火气中的时光流转
如今虽然煤气灶取代了煤炉,但母亲仍然使用豁口的粗瓷碗盛菜。青椒炒皮蛋的香气与窗台上晾的陈皮的味相互融合,成为我记忆中家的味道。
前几天看见母亲在教小孙女剥皮蛋,孩子想戴手套操作,老人笑着戳她脑门:“娇气!我像你这么大时,手上沾的草木灰都能搓出泥丸子。”在这锅铲碰铁锅的叮当声中,三代人的日子融入了烟火气中。
这道菜虽上不了宴席,但谁家灶台没飘过这种味道呢?青椒的冲劲配上皮蛋的绵软,拌着糙米饭下肚,是对日常生活的深深眷恋。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给你冻了两皮蛋,回来记得带走!”这吃食里藏着的是无尽的爱和牵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