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Fi,或者被称为HiFi,这个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碰到。尽管对于其定义一直存在争议,但大家都认可的是,Hi-Fi设备的价格较为昂贵,同时它们所呈现的声音十分细致。在高清时代,音频高清化同样不甘落后,各种高清数字音频格式接连推出。对于老一代的音乐爱好者来说,他们对高清音频的热情似乎并不高涨,反而对模拟声的追求成为了他们的一种标志。
说到模拟声,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黑胶。黑胶作为模拟声的代表已经深入人心,受到无数高端Hi-Fi爱好者的推崇。另一种模拟声——磁带,却经常被发烧友所忽视。虽然专业级磁带曾是录音母带的载体之一,但民用级磁带的音质与黑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对于80后及更早的朋友来说,磁带的沙沙噪音仍记忆犹新,随着播放次数的增加,声音会逐渐失真。
虽然磁带的声音略显粗糙,但它与我们今天要介绍的Lo-Fi却有着紧密的联系。那么,Lo-Fi究竟是什么呢?它与高端的Hi-Fi并无直接关联,也不是指初级音效。它更多地与录音设备的粗糙音效有关,并不专注于回放设备。后来,它逐渐演变为摇滚乐的一个流派。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探讨这个独特的音乐领域。
Lo-Fi,作为“low fidelity”的缩写,意为“低保真”。这个词汇最初由WFMU电台的DJ William Berger在1986年提出。WFMU电台是一个由听众支持的社区电台,位于新泽西州。Berger在他的节目中为听众介绍了家庭录音技术,并将这个环节命名为“Lo-Fi”。
由于家庭录音设备通常较为简陋,录制的音乐音质自然无法与专业录音棚相比。而对于一批地下乐队来说,由于经济条件有限,他们只能在廉价的录音设备(多为便宜的四轨录音机)上录制音乐,效果自然显得粗糙而原始。
早期,这些地下乐队大多以自制磁带的方式进行交易。后来,一些独立的音乐厂牌开始为这些地下乐队发行正式的专辑。例如,K Records厂牌自1982年起为Lo-Fi风格的乐队如Beat Happening和Beck等发行了一系列专辑。
人们称这些乐队为Lo-Fi风格的乐队并没有嘲笑之意,因为他们的音乐确实呈现出低保真的特点。虽然早期Lo-Fi是由于经济条件所限而诞生的,但随着人们对这类音乐的审美取向发生改变,人们逐渐认识到这种粗犷音效的音乐也独具魅力。与精心制作的唱片相比,这些低保真唱片充满了生机,展现了艺术家最原始的艺术才华。它们与流水线上生产的唱片截然不同,具有意义。
如今,Lo-Fi已经脱离了录音设备的属性,成为了一种专门描述这种声音效果的音乐流派。它还经常与噪音音乐流派相结合,形成了独立摇滚乐中重要的一极。艺术家们可以使用高级设备,但故意营造出磁带涂层的声音失真、嘶嘶作响的吉他声、各种环境采样声等特色。至此,Lo-Fi已经成为了一种备受新乐迷追捧的反传统审美艺术。
除了Lo-Fi之外,还有No-Fi这一音乐领域。它们在音效取向上相似,都以粗糙的音效著称。但No-Fi更适合被描述为一个更广泛的音乐类型,涵盖了从早期朋克到原始黑金属等多种风格。它是一个更纯粹以音效来形容音乐的词汇。人们对它的认可度不如Lo-Fi。如果你厌倦了精致的录音,想尝试不同的音乐口味,不妨尝试一下Lo-Fi甚至No-Fi音乐。它们将为你带来全新的听觉体验,至于喜欢还是厌恶,那就要看你的音乐审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