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陈教授来访草庐,这位在大学执教的学者对我文章中的南昌方言俚语颇为赞赏,觉得其趣味性十足,让人忍俊不禁。其实,自古以来,文章的用词典雅与俚俗、方言与官话并存共生,这并非只在我一人作品中体现。古代的明清话本小说,以及近代的知堂老人、聂绀等人的作品,都是很好的例证。我所做的,不过是继承这一传统,将南昌方言俚语融入其中,也算是对于“非遗文化”的一种传承吧。如今连、吹糖人这样的传统手艺都被列入了非遗名录。
南昌方言俚语中有一句颇为形象的表达:“告化哩砸火,往自间下里扒。”其中的“告化哩”指的是官话中的乞丐,“砸火”在这里并不是指灭火,而是烤火的意思。整句话描绘的是人们在烤火时,将火堆里的柴火往自己身边拉,以获取更多的温暖。这个表达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南昌方言俚语的精准和有趣。
这句话虽然语言质朴,但却道破了人性中的自私之恶,反映了人们对极度自私行为的谴责和鄙视。在南昌老年人的日常会话中,这句话仍然广泛使用。而在当下社会,“告化哩砸火,往自间下里扒”的现象比比皆是,只要涉及名利,往往就能见到这种现象。
前几日,我拜访了画僧来慈,他毫不讳言地指出,我为许多人宣传推广,拍视频、写文章,但得到的认可却寥寥无几。有些人甚至不赞扬我的功德,反而认为我借他们的光赚取流量。当我谈及我的书法时,也很少有人真正认可。出家人不打诳语,他们直指人心,让人看清事物的本质。
其实,对于这些世俗之事,我又怎会不知呢?我曾请篆刻朋友为我刻了一方小印,“夜色茫茫我独行”,以此自我警醒。那些“告化哩砸火,往自间下里扒”的人,往往是暗战高手,他们并不直接指责他人,而是利用平台资源结成利益共同体,排斥异己,形成各种行当的门阀码头。
有一位茶人,凭借父亲传授的制茶技艺,努力激活百年老字号,打造南昌本土特色茶,并荣获多项全国大奖。她的人、事、品牌却仍未得到应有的认可。她感叹说:“那些人只知道‘告化哩砸火——往自间下里扒’。我已经退出了各种协会,走自己的路!”
类似的情况在各行各业都普遍存在。就连当行的网络活动也是如此。参与活动的总是那几张熟悉的面孔,这个行业也被那些“告化哩砸火,往自间下里扒”的人所垄断。各行各业的真正高手只能被现实得越来越强大,他们选择不参与本地同行的互动交流。诸如书画、古琴、刺绣、诗歌等领域的精英人物,他们耐得住寂寞,扛得住压力,向更高处攀登,向更深处开掘。他们向内求道,享受孤独,勇猛精进。
对于南昌方言俚语中的“告化哩砸火,往自间下里扒”,我的解释可能还不够准确,欢迎读者诸君提出宝贵意见。如果您还有其他有趣的南昌方言俚语,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南昌熊明(真寂、泥巴道人),作家、独立文化观察家、书法研究者。他的作品涵盖评论、禅意书法、回忆录、专访等领域。熊明擅长描写市井小民的生活状态以及精英的生平经历。他的书法风格潇散圆融、静穆自然。如果你想倾诉故事或者寻求真实的生命体验,不妨私信熊明老师吧!他会倾听每一位朋友的心声!这个世界总有那么一些人关心你、在乎你、理解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