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歌曲作为音乐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教育和娱乐的双重功能。在视听产品异常丰富的当下,儿童喜爱的歌曲逐渐化。
北京青年报的一项调查发现,流行歌曲在小学生歌单中的占比远超过传统儿歌,网红歌曲在校园内广受欢迎,但市场上优质的儿童歌曲数量有限,专注于儿歌创作的音乐人更是少之又少。这种现象使得人们开始思考,儿童音乐何时才能回归美育本质,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
当前,儿童歌曲的现状是“网红歌曲”流行,而经典曲目不再受宠。除了周杰伦、林俊杰等流行歌手的作品,一些“神曲”也在小学低年级学生中广为传唱。这些歌曲中,有些确实因为积极向上的歌词和激进的旋律而深受孩子喜爱。
但与此不少化的网红歌曲内容并不适合孩子,却在校园中风靡。与此形成反差的,是曾经陪伴几代人成长的经典儿歌不再受追捧。孩子们对音乐的需求已经与父母、祖辈不同,他们接触到的音乐类型更加多样化,对歌曲提供的情绪价值需求也越来越高。
声乐培训老师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和娱乐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互联网让流行歌曲的传播变得“排山倒海”,而儿歌创作队伍却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事实上,儿歌创作曾有过辉煌的过去,但随着老一辈创作者的离去或老去,优质儿童歌曲作品越来越少。
创作儿童歌曲的难点在于市场需求相对较小,创作收益较低,导致很多创作者不愿意涉足这一领域。由于缺乏专业的创作指导和培训,创作者对儿歌的创作规律和特点了解不够深入,难以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从经济效益上来说,单纯创作儿歌很难养活一个制作人。
仍有音乐人因为对孩子的爱而坚持创作儿童歌曲。他们发现,现在孩子们可以唱的歌太少了,尤其是学龄前儿童。儿歌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除了可以丰富生活、提升艺术的感知和审美,还有一些启蒙教育的意义。
回顾过去儿童歌曲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广播、电视里的少儿节目和父母师长的引导。然而如今孩子们面对的是开放的网络环境,耳朵迎来的是商业逻辑算法强力推荐来的旋律。当下网络对未成年人的开放程度较高,孩子们轻易可在网络平台上通过动画、短视频等获取音乐的试听机会。
面对儿歌的困境,社会纷纷行动起来,通过举办创作大赛、开展推广活动等方式,为儿歌创作注入新的活力。音乐人也在探索新的创作方式和推广机制。他们认为,儿歌应与时俱进更新音乐风格符合当代审美同时要坚守核心价值观严格把关此外也应借鉴国外儿童音乐的成功经验激励更多音乐人投身于儿童音乐的创作之中
只有与技术的双重驱动儿童音乐才能迎来结构性转型突破之道在于构建“创作-传播-消费-反馈”的良性闭环让儿童音乐回归美育本质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同时一些优秀的儿童歌曲也在不断地涌现出来如葫芦童声少儿音乐厂牌原创歌曲《玉盘》等这些歌曲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和欢迎。
总的来说儿童歌曲的创作和传播面临着一些挑战但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机遇和发展空间。我们需要更多的音乐人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探索创新让儿童音乐真正发挥其在美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