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提高原料浸出率(即溶液中离子含量的提升)的措施包括:搅拌、适当提高温度、延长浸出时间、增大浸出液的浓度以及通过固体研磨增大接触面积。
提高固体焙烧效率的方法包括:增加氧气供应量、固体充分研磨、采用逆流焙烧技术、适当提升温度等。
2.加热的目的在于加快反应速度或促使平衡向某一方向(通常是生成物生成的方向)移动。
温度不高于某一限制的原因在于适当加快反应速度,但温度过高可能导致某些物质(如浓硝酸)挥发,某些物质(如H2O2、NH4HCO3)分解,或者某些物质(如Na2SO3)氧化,影响产品生成。而温度不低于某一限制则是为了加快反应速度或在吸热反应中使平衡正向移动,增加产量。
3.从滤液中提取一般晶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溶质、含结晶水的晶体以及受热易分解的溶质)的方法包括:蒸发浓缩至出现晶膜、冷却结晶、过滤、洗涤(使用冰水、热水或乙醇洗涤)、干燥。
4.从滤液中提取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或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溶质,采用的方法是:蒸发结晶、趁热过滤(避免温度下降后杂质以晶体形式析出)、洗涤、干燥。
5.溶液配制、蒸发、过滤以及固体灼烧时使用的仪器(略)。
6.控制某反应的pH值,使某些金属离子以氢氧化物的形式沉淀。调节pH所使用的试剂应该是主要元素对应的氧化物、碳酸盐、碱,以避免引入新的杂质。pH分离时的范围确定十分重要,pH过小时会导致某离子沉淀不完全,而pH过大则会导致主要离子开始沉淀。
7.减压蒸馏(减压蒸发)的原因在于减小压强,使液体沸点降低,防止如H2O2、浓硝酸、NH4HCO3等受热分解或挥发。
8.检验溶液中离子是否沉淀完全的方法是通过静置一段时间后,取上层清液滴入沉淀剂,如无沉淀生成,则离子已沉淀完全。
9.洗涤沉淀时,沿玻璃棒向漏斗中加入蒸馏水至液面浸没沉淀,待水自然流下后重复操作2-3次。
10.检验沉淀是否洗涤干净的方法是取最后一次洗涤液于试管中,滴入某试剂,如果……,则沉淀已洗涤干净。
11.洗涤的目的在于去除附着在沉淀表面的可溶性杂质。冰水洗涤的目的是洗去晶体表面的杂质离子并降低被洗涤物质的溶解度,减少其在洗涤过程中的溶解损失。乙醇洗涤的目的则是进一步降低被洗涤物质的溶解度,减少溶解损失,得到较干燥的产物,同时除去固体表面水。
12.实验前通入N2的目的是装置中的空气,防止O2、H2O等干扰实验(如O2氧化某物质、H2O使某物质水解)。实验后通入N2则是将产生的气体全部赶入后续某个装置,确保气体被后续装置完全吸收(针对定量实验)。实验中通入N2则可稀释某种气体(如纯ClO2易分解)或防止物质被氧化(如生产白磷过程中的高纯N2保护)。
13.事先煮沸溶液的原因在于去除溶解在溶液中的氧气(如),防止某物质被氧化。
14.“浸出”步骤中,为提高镁的浸出率,可采取的措施包括:适当提高反应温度、增加浸出时间,加入过量硫酸并边加硫酸边搅拌。
15.提高吸收液与SO2反应速率的方法有:适当提高温度、增大吸收液或NaClO3的浓度、增大SO2与吸收液的接触面积或进行搅拌。
16.从溶液中获得晶体的步骤包括: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
17.过滤用到的三个玻璃仪器包括:普通漏斗、玻璃棒、烧杯。
18.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可能操作原因是玻璃棒下端靠在滤纸的单层处导致滤纸破损,或漏斗中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19.沉淀洗涤操作是往漏斗中(工业上改为往过滤器中)加入蒸馏水至浸没沉淀,待水自然流下后重复以上操作2-3次。
20.检验沉淀Fe(OH)3是否洗涤干净(含SO42-)的方法是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加入BaCl2溶液,若有白色沉淀则说明未洗涤干净,若无白色沉淀则说明已洗涤干净。
课程咨询请联系课程服务部门或者浏览课程主页了解详情和咨询渠道信息 。往下详细信息联系通道及相应服务的解释等等将依照学校设置进行展示和提供咨询解答服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