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久前,我参观了在北京艺术博物馆举办的《玉泽陇西——齐家文化玉器展》。这次展览集结了多个重要博物馆收藏的齐家文化玉器,共展出213件(套)藏品,对于古玉爱好者来说,这是一场不可错过的盛宴。
齐家文化是以甘肃为中心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其影响范围涵盖甘肃、宁夏、青海以及内蒙古等地。随着考古学界对齐家文化的深入研究,其玉器制作技艺逐渐成为探索新石器时代玉文化和文明早期发展的重要焦点。
此次观展,我最大的收获是对齐家文化玉器加工工艺的深入了解。这些玉器主要采用片切割、单面管钻、琢制和磨制四种工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制作,并未使用线切割和金属砣子切割。关于早期治玉工艺的分类和发展,以及如何从痕迹上鉴别各种工艺的特征,我在我的著作《实用古玉辨伪》一书中有所阐述。至于齐家文化玉器特殊玉料的来源问题,推荐读者参考古方先生的《甘肃临洮马衔山玉矿调查》一文。
从《玉泽陇西》展览中可以看到,齐家文化玉琮的穿孔多采用两面对钻,沿穿孔的纵向打磨光滑。部分玉琮内管呈现喇叭口状,抛光痕迹也沿穿孔纵向分布。许多之前的仿制品制造者并未见过齐家玉琮实物,出版图片展示的穿孔痕迹也较少,因此他们的制作容易出现错误。良渚文化的治玉工艺相对齐家文化更为精细,使用的是金属管钻,痕迹垂直于穿孔方向,呈现出类似螺纹的形态。而齐家文化玉器使用的片切割和打钻工具可能是竹管或类似非金属材质。
部分齐家玉璧表面有直线台阶痕,这是两侧片切割未对齐留下的痕迹。片切割使用木棍绑上石片,加水加砂进行推拉切割,方向控制较为困难。玉璧的内孔采用单面打钻完成,并未对内孔进行精细抛光。从展览中的半成品可以看出,钻子的厚度较大,这也支持了我对可能使用竹管一类非金属材料的推测。
玉璧的外缘通常先通过片切割切出方形,然后倒角切圆,这是主流做法。也有小直径的玉环通过内外管钻完成。
西北地区的玉文化非常重视玉璜。齐家文化、陕西龙山文化和西周时期都有大量玉璜出土,但功能和使用方法有所变化。西周时期,玉璜作为高级贵族的礼器,流行组佩。而齐家时期,玉璜通常是连成璧作为手镯佩戴。这些玉璜往往是由一块玉料平行切片制成。由于齐家玉料的质量参差不齐,这种做法可能是为了用小玉料制作大玉璧的折衷方法。
在新石器时代,一些玉斧和玉锛可以通过纯手工制成,这是当时及更早期治石工艺的延续。例如,某些小玉斧通过琢制和磨制完成,即使用石球凿击玉料,然后在磨石上加水加沙磨出最终形状。这种工艺在新西兰毛利人的治玉工艺中也有体现。
齐家文化的主要玉器是玉琮和玉璧,体现了当时的“琮-璧”祭祀系统。这一体系源自良渚文化,而玉琮本身也是由良渚文化传播而来。良渚文化的治玉工艺非常发达,有大量的雕刻精致玉器。而齐家文化由于没有实用的金属砣子和金属管钻,无法进行纹饰刻画,少有特别规整精细的玉器。这引发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些早于齐家文化的玉器工艺更为成熟细致,而齐家文化却没有使用早有的金属砣子和金属管钻?我猜测这可能是由于不同部族推崇不同文化,对玉器的具体需求不同所致。
过去人们认为齐家文化玉器存量不多,但研究深入后发现,其空间和时间跨度都很大。不少西周墓出土的玉琮,部分源自齐家文化。如博物馆展出的两个标记为“西周”的玉琮,便是典型的齐家文化玉琮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