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次聚焦的主题是苏州吴文化博物馆新推出的特展——“奇巧技——核雕的记忆与技艺”。核雕,这一源自宫廷艺术收藏与民间工艺品的微型雕刻工艺,在艺人们的巧手下,桃核、杏核、橄榄核等果核被雕刻成各色人物、花鸟、兽虫、山水等形象,展现出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工艺技术。
展览在苏州吴文化博物馆于12月7日盛大开幕,作为该馆“匠艺”系列展的第七个特展,分为“果核上的雕刻”和“题材与范式”两个单元,呈现了从明清至今的105件/套核雕精品。
展览现场,每一件核雕作品都是一个小小的艺术世界,展现了匠人们的高超技艺和深厚文化底蕴。从最早的核雕记载——明代《焦式笔乘》中提到的蟠桃核雕,到第一单元的全方位介绍,再到清中期核雕艺术的繁荣和技艺的提升,以及题材广泛的核雕作品,都体现了核雕艺术的历史演变和丰富内涵。
果核微雕不仅是文人墨客的把玩新宠,更是融合了世俗生活的艺术体现。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市民物质文化需求的增长,核雕工艺得到了极大的促进。清中期更是核雕艺术的鼎盛时期,出现了大量用橄榄核雕刻的艺术品,技巧上更加精细入微,形成了雍容华贵的宫廷艺术品格。
展览现场有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如《同庆吉祥》以童子骑象的场景为主题,展现了精湛的工艺和美好的寓意;《十二》由18颗内容各异的核雕串联而成,人物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蛇》这件蛇形核雕手串,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展现了蛇的灵动。
题材与范式单元则展示了核舟、花鸟鱼虫、世俗百态、瑞吉纳福等题材在核雕上的展现。从古代的神话到世俗生活,从自然风光到历史故事,核雕艺人们巧妙地将这些元素融入作品之中,展现了核雕艺术的丰富内涵和深远影响。
这次展览的展品主要来自祁志军的收藏,涵盖了多个时期的核雕作品,风格各异,技艺精湛。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3月9日,为观众呈现一场文化的盛宴。
核雕虽小,却浓缩了天地乾坤、四时,把玩了飞禽走兽、山川物态,呈现出人情冷暖和世间百态。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核雕以其小巧秀美的体态特征、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不仅体现了苏州地域文化的婀娜风韵,更承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