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进中举”的故事大家肯定都有所耳闻。范进从年轻时期一直考试至老年,终于在中举之时得到了好消息,欣喜得几乎发疯。清醒后,他周围的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人和乡亲不再嘲笑他,而是对他充满敬意;有的人也开始纷纷拉拢他。从此之后,他的人生如日中天。
从范进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科举考试的竞争激烈程度。即使是中举,也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如果中了状元,那才是真正的家族荣耀。古人将状元称为“文曲星下凡”,这代表着一名读书人不仅要精通古代经典,书法也必须要达到一定的水平。
说到书法,历史上的文徵明和董其昌这两位大师都曾因书法不佳而落榜。文徵明在其子文嘉所著的《先君行略》中记载,他年轻时书法技巧不够熟练,于是下定决心刻苦练习。19岁时参加科考,因卷面问题被考官评定为“三等”,遗憾落选。
董其昌也有类似的经历。他17岁时与堂侄传绪一同参加松江府会考,虽然自己努力备考,但因为书法不如传绪而被超越。这次失败让董其昌意识到书法的重要性,从此开始认真学习,终于有所成就。
状元的厉害之处在于,他们不仅能用文章赢得赞誉,也能以书法让考官满意。自隋朝至清朝的1300年科举史中,共有592名状元。遗憾的是,他们的状元卷都已经失传,目前仅存的状元卷是明万历二十六年乙丑科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
这件珍贵的文物是一折册页,共有21折,长47.6厘米,宽14.1厘米,共2460字。卷首有万历皇帝的御笔亲题“第一甲第一名”,尾页则有九位阅卷官的签名。这件文物填补了明朝宫廷和科举制度状元卷的空白。
赵秉忠字季卿,是明朝万历元年生于青州益都县的人。他在万历二十六年成为状元及第后开始从政,历任多个重要职位。由于职务之便,他得以在离任前找回自己的殿试卷并带回家乡。
赵秉忠的后代将这份殿试卷视为传。后来,青州市文物专家魏振圣经过多次劝说,最终成功说服赵焕彬将其捐赠给青州市博物馆。这份试卷以小楷写成,展示了赵秉忠精湛的书法技艺。整个试卷间距工整、布白匀称,无一处涂抹批改,展示了极高的精准度和艺术价值。对于这张试卷的书法风格,有人称赞它雅俗共赏、赏心悦目,但也有人批评它是“印刷体”,缺乏个性和气韵,这个问题就仁者见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