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语名字:本末倒置
成语拼音:bn m do zh
成语释义:本指的是事物的根源和基础,末指的是事物的末端和表面。倒置则表示将事物的本质和表象颠倒放置,即忽视了事物的根本而过分关注表面的细节,导致主次不分,轻重颠倒。
成语出处:该成语源于宋代朱熹的《朱文公文集》,意在指出事物处理中的错误方式。
成语用法:在句子中通常作为谓语、宾语或定语使用,用来形容事物处理不当,主次颠倒。
近义词:反裘负刍、轻重倒置、等。
反义词:有条不紊、循序渐进、执本末从等。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赵国孝成王年幼,大事由母亲赵威后主持。有一次,齐国使者来访,赵威后在询问齐王情况前,先询问收成和百姓情况,引起使者不满。赵威后解释说,收成是根本,百姓是基石,没有这些,何来的君王?这就是本末倒置的道理。
成语例句:
1. 在工作中,我们不能本末倒置,只顾完成表面工作而忽略了基础工作的重要性。
2. 学习也是一样,不能本末倒置,只顾做题而忽视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成语寓意:
现代社会中,各种诱惑使得一些人忽视了学业和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贪图眼前的享乐,停步不前。这种本末倒置的行为会导致他们失去长远的发展机会。我们应该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这些都是成就事业的根本。在解决问题时也要分清轻重缓急,有序地处理事情,避免因为短视而做出错误的决策。这个成语提醒我们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因为表面的诱惑而迷失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