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川竹编艺术传承与创新故事
讲述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川竹编技艺传承人徐建元
临川竹编艺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底蕴。早期的竹编艺人以精湛的技艺编织出竹席、竹篮、箩筐等日常用品,为当地民众的生活带来便利。至清朝后期,艺人们的技艺更上一层楼,开始创作富有文化气息的中堂画、楹联等艺术品。
备料过程是临川竹编的关键环节,其精细程度堪比绣花。艺人们精心挑选本地优质竹子,仅使用其坚韧的部分,经过刮竹节、剥内膜、削成篾片等繁复工序,再经过大火煮透晒干与精细抛光,使篾片表面光滑如绸。最后通过拉丝板,将篾片拉成细如发丝的篾丝。
临川竹编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编织技巧,尤其是被称为“取雨点”的技法。在编织架上绷紧经篾,每根经篾的间距精确至0.5至1毫米之间。每隔固定的经篾数量,便上染色的纬篾,形成疏密有致的“雨点”色块,使得作品的明暗层次丰富多变。
我,徐建元,与竹编艺术相伴四十余载,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竹痴”。为了完成一幅长达20多米的竹编画作《清明上河图》,我耗时两年半,使用了150多根竹子。这幅作品描绘了800多个人物,栩栩如生,去年被收入版本馆。
作为临川竹编艺术的传承人,我致力于将这一传统工艺发扬光大。在保持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我不断探索创新,尝试将现代元素融入竹编艺术中。通过与其他艺术家的合作与交流,我们共同推动临川竹编艺术走向更高的艺术境界。
本报道由光明日报记者胡晓军、兰、王洋采访并整理发表。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XXXX年XX月XX日第X版)。这篇文章在传统介绍的基础上加入了个人经历和传承创新的内容,既保留了传统味道又注入了新的元素,希望能满足您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