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蟑螂是一种生命力非常顽强的生物。早在3.5亿年前,它们就在地球上繁衍生息,甚至比恐龙还要早。它们顽强地躲过了地球上的数次生物大灭绝,如今几乎存在于人类世界的各个角落。
在我国,常见的室内蟑螂包括德国小蠊、美洲大蠊、黑胸大蠊和澳洲大蠊等种类。随着夏季气温逐渐升高,蟑螂的活动也变得越来越频繁。
尽管我们采取了各种措施,如使用气雾剂、粘虫板、投放物等,家里的蟑螂却仍然层出不穷,这确实令人头痛。这背后反映了蟑螂的三大生存秘诀:杂食、繁殖能力强以及卵鞘难以清除。
蟑螂是杂食动物,几乎什么都吃。它们不仅类的食物,如面包、油、蔬菜、水果等,还会吃垃圾食物残渣、纸张甚至动物粪便。只要环境中存在任何一点残留有机物,就能维持蟑螂的生存。
蟑螂的繁殖能力更是惊人。以德国小蠊为例,一只雌虫一年理论上可以繁殖出高达千万后代。它们一旦开始繁殖,就能持续产卵,每年能繁殖出数代。人们常说的“家里发现一只蟑螂,就表示家里至少上百只蟑螂”是有一定道理的。
蟑螂的卵鞘也是一大难题。这也是有人说拍死一只蟑螂,就会有更多蟑螂出现的原因。雌性蟑螂在产卵后,会在腹部尾端形成卵鞘,将卵产在其中。这种卵鞘具有防水保湿、阻止杀虫剂渗入的功能,能够抵御不良环境因素。
美洲大蠊和黑胸大蠊等大型蠊类,会将卵鞘携带至人类不易发现的隐蔽角落,如碗柜、餐桌下、杂物堆等地方。这些卵鞘的隐蔽性增加了防治蟑螂的难度。而德国小蠊则会随身携带卵鞘,母体为其中的卵提供营养直至孵化。这种负责任的行为使得德国小蠊的卵成活率很高,导致在家庭、商场超市等地泛滥成灾。
面对带有卵鞘的德国小蠊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迅速将其踩死。如果不及时处理,死亡的蟑螂可能会变成更多的小蟑螂。因为一旦挤压到携带的卵鞘,成熟的卵会在瞬间从裂开的卵鞘边缝中孵出。在处理蟑螂问题时,我们必须重视对其卵鞘的处理,以彻底消灭这些顽强的生物。
(来源:网络科普文章,漫画作者:杨仕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