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持续高温,许多县市的最高气温已经突破了历史极值。
这种酷暑天气让人们不得不放慢生活的节奏。其实,酷热天气在古代也有,我们可以从历代诗人的诗歌中感受到。
早在《诗经·国风》的《七月》一诗中,就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描述,这表明西周时期的夏季气温并不比今天低。
诗歌繁荣的唐代,描述酷暑的诗篇逐渐增多。王维的《苦热》中有“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的诗句,用赤日和火云来形容太阳的酷热,形象地描绘了草木被烤焦、江河湖海的水被晒干的景象。
李白的《丁督护歌》中则有“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的描述,生动描绘了唐朝夏天的炎热。吴地的水牛都热得难受,夜晚看到月亮都会误以为是太阳,痛苦地喘气。
杜甫的《早秋苦热,堆案相仍》中则写道:“七月六日苦炎热,对食暂餐还不能。”他描绘的热使人吃不下饭,甚至让人想大喊大叫,恨不得赤脚踏冰。
唐代的夏天酷热难耐,宋代的夏天也不例外。戴复古的《大热五首》中有“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万物此陶镕,人何怨炎热。”的诗句,将天地比作大窑,形象地描绘了夏日的酷热。
其他诗人的诗作中,也有对夏日酷热的生动描绘。如晁补之的《仲夏即事》描述了红葵长穗、青枣压枝、人们汗流浃背、树林中蝉鸣的景象;陆游的《苦热》则用“火龙”来形容屋顶上的瓦片;梅尧臣的《和蔡仲谋苦热》则描绘了万物都受到酷热侵袭的情景。
这些诗歌不仅展现了夏日的酷热,还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形象的比喻,表达了人们对酷热的感受和对凉爽的渴望。这些诗歌还具有文学价值,为我们了解古代气候和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炎炎夏日中,我们可以打油一把,想象古人所描述的冬日雪景,如张打油的诗歌“天地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为酷暑带来一丝清凉之感。我们也可以发挥想象力,创作出一首属于自己的打油诗:“天地一蒸笼,地上一火筒。黄狗吐长舌,白狗躲荫浓。”来描述眼前的酷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