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夕,又称大年夜、岁除,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也是春节前夕。这一天,因为农历十二月多为大月,有三十天,所以又被称为大年三十。而在小月时期,即十二月只有二十九天的时候,人们也会称其为二九暝。“除夕”中的“除”字表示“去、易”,即交替的意思;“夕”字则表示夜晚。“除夕”意味着旧岁结束,新岁交替。
关于除夕的起源,据《吕氏春秋》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会用击鼓的方式驱赶疫病之鬼,这就是除夕的起源。而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的《风土记》等史书。
在迎接新年的最后一天,人们都非常忙碌。一大早起来,便会忙着贴春联。春联,又称门对、春贴、对联等,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会贴上大红的春联,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源于宋代,至明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除了贴春联,人们还会贴福字和窗花。贴福字表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会将“福”字倒贴,寓意“幸福已到”。窗花则是民间剪纸的一种,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人们还会挂灯笼、挂春联。的春节灯笼起源于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会挂起象征团圆的春节灯笼,营造喜庆氛围。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极为重要,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丰盛的菜肴摆满一桌,全家人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同时还会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在这一天的忙碌中,贴春联、窗花、福字等都是由家人共同完成的美好活动,而挂灯笼则是由家人中的男丁主要完成。这些活动体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敬互爱以及家庭之间的紧密联系。而在这一天结束后,一家人会共同感受到团聚的幸福和感激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