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高高的庙堂就应当为百姓担忧,这是古代官员的职责所在,提醒我们要时刻关注民生,为百姓谋福祉。

【解读节气之美】

作者:贺垣智(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文字整理与规范研究中心博士生)

处暑,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标志着秋季的正式开始。一般在公历八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四日,我们迎来了处暑这一节气。随着立秋之后暑气的逐渐消退,天气逐渐转凉,我们迎来了处暑时节。

那么,何为处暑?《说文解字》中,“处”字意味着停止、终止。在早期金文中,“處”字描绘的是人停坐于物上休息的场景。战国时期的文字中,“处”字有所简化。而“处”的本义是暂止,具有临时性,与表示久居的“居”相对。

再说“暑”,这是一个形声字,从日、者声,表示炎热。在古人诗词中,炎与暑虽然常连用,但它们所描述的状态是有区别的。“炎”形容如火燎般的燥热,而“暑”则形容如煮物般的闷热。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解释,“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这一节气,意味着暑气到此为止,暂时停止。虽然处于秋季,但处暑时节往往气温会有所回升,民间称之为“秋老虎”。这一命名既体现了古人对气候的精准把握,也反映了他们对节气的深刻命名。

随着处暑的到来,清晨的凉风吹走了夏天的焦躁,给人们带来身心的安宁。处暑前后正是“出伏”,人们终于可以走出房门,享受自然之美。在这一时节,虫鸣麦浪之间,人们饮酒抚琴,心境也随风景趋于安然沉静。

对于劳动来说,收获是处暑的主调。处暑之时,鸟兽活动频繁,天气转凉,草木枯萎,早秋作物陆续成熟。农民们忙着收谷打禾,正是“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处暑前后也是农历七月的中元节,人们准备新米、新酱、冥衣等物品供奉祖先,寄托哀思,告祭丰收。

节气是四季的标志,处暑正是寒暑相交之时。在享受清凉的我们也要顺应天时,切忌懈怠。只要励精图治,勤奋耕耘,便一定会有所收获。让我们一同期待处暑的到来,感受这一节气的独特魅力。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