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敛的必要条件怎么理解

收敛的必要条件怎么理解

如何看待“负电价”现象

在电力市场的新常态下,“负电价”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与讨论。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发电收费、用电付费”是常态,但现实中,企业发电出现负电价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今年,浙江等地在个别时段出现了负电价,引发了行业内的一些热议。诸如“电白送,是电力市场设计失灵了吗”、“是不是新能源发展过快导致电力供过于求”、“新能源发电,收益会不会受影响”等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为了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采访了能源局相关司局负责人、电力企业联合会规划发展部副韩放以及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专职董事唐俊。

负电价的产生与电力市场的实时供需状况息息相关。能源局相关司局负责人表示,负电价不等于负电费,是我国电力市场中的正常现象。我国电力市场包含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市场等,其中现货市场的价格机制能涨能降,反映实时供需。新能源发电的随机性、波动性强,当新能源大发而用电负荷又恰好偏低时,就会出现负电价。这体现了电力现货市场的实时供需信号,反映了电力系统在特定时段出现的供大于求现象。

对于发电企业而言,虽然出现负电价意味着暂时性的收益减少,但从长远来看,这是电力市场的一种自我调节机制。韩放指出,电能不可以长周期大规模储存,当用电负荷极低时,机组出力已降至最低,减少出力或者储存电能成本较大,可能导致现货市场出现负电价。这本质上是电力系统短时间内调节能力有限的表现。

那么,负电价对发电企业、电力用户有何影响?能源局相关司局负责人表示,虽然负电价对总体收益影响有限,但也需要看到其对市场价格的引导作用。电力现货市场中,不仅有短时负电价,也有短时高电价,市场价格优化发用电行为的引导作用正在显现。

随着新能源的大规模接入,负电价是否会成为趋势?对此,韩放认为,从短期看,由于新能源装机规模迅速扩大,负电价可能会更频繁出现。但从长远看,负电价给出了明确的价格信号,将加速推动电力系统调节资源建设,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负电价的频次可能随着调节能力的提升而逐步收敛。

面对负电价现象,我们应该如何完善电力市场?这需要优化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完善电力市场机制,实现新能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和协同消纳。能源局相关司局负责人表示,将配合发展委落实好新能源全面入市,指导各地结合实际,科学确定存量与增量项目机制电量电价。加强电网网架结构的建设和优化,提高电力输送和分配效率。


收敛的必要条件怎么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