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并非对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影评,而是借此机会阐述一些哲学观点与理解。
关于影片中哪吒那句备受争议的台词:“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有观众质疑其后的情节发展似乎与此相悖。但实际上,古人对于命运的看法远比这复杂。王国维先生在《原命》一文中指出,“命”有两义:一是“祸福寿夭”的宿命论;二是人的气质清浊、行为善恶皆由前定的决定论。显然,哪吒所强调的是后者,即个体对于善恶的选择权。他在面对天劫时虽无法反抗,但并不代表命运的不可更改,反而符合古典哲学中命运与选择相互交织的观点。
哲学中关于决定论和宿命论的争论尚未结束。决定论者可能会认为,即便个人努力和环境因素存在,但性格和基因等因素决定了我们的选择。但这样的观点忽略了世界的无限性和复杂性。即便结局在某种程度上是注定的,但整个因果链条中的无数环节共同影响着最终的结果。哪吒的故事正是如此,即便有命运的安排,但他在人生中的每一个选择和行动都在不断地改变和塑造他的命运。
元始天尊和混元珠的故事只是因果链条中的一环,真正的决定权在于哪吒自己的选择和行动。即便结局在某种程度上是注定的,但如何走向这个结局却是未知的。要想揭开命运的谜底,唯有依靠自己的选择和行动。至于宿命论,它关注的是结局的注定性,但在走向结局的过程中,人的选择和行动仍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像古希腊的“俄狄浦斯王”故事那样,即便有作为命运的指引,但整个因果链条中的众多因素共同决定了最终的结局。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主题歌所传达的“快乐不需要等到明天,下一秒都觉得遥远”正是对当下选择的强调。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当下,做出让自己感到快乐的决定。至于命运,我们无法掌控全局,但可以尽力而为,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正如孔子所言:“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我们无需过分关注命运的安排,而应该把握当下,追求自己的热爱和理想。昀的这一观点得到了舒明的认同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