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练习书法三十余载,却依然未能领悟其精髓。对于笔法和字法,我仍然一无所知;至于章法,更是一团混乱。我深知,这几十年的努力仿佛成了徒劳,只是照着帖子机械地抄写,与真正的书法练习相去甚远。
尤其是章法,我毫无感觉。别人的作品章法布局如同行云流水,整洁有序,美得让人陶醉。而我写出的字却像一片杂草地,混乱无章,让人看了头晕。
书友说我单个字看起来不算难看,但一旦组合在一起,就像一锅粥,毫无美感可言,甚至让人刺眼。我深知自己需要在章法排列上有所提高。
虽然我能自由书写唐诗,但章法的缺乏让整体效果大打折扣。章法训练对我来说已经迫在眉睫,它不仅直接影响字的美观度,也让我这三十多年的努力变得毫无价值,心中实在有些郁闷。
章法布局蕴丰富的内涵,并非简单的排列组合,它需要遵循许多规则,以展现书法的魅力。对于我这样一窍不通的人来说,确实存在很大的困难。如何做到大小错落、疏密得体、相互照应等等,这些要求对我来说颇为繁杂,让我无从下手。
其中涉及的枯笔技巧也十分重要,它包含了墨色的浓淡变化,能够增加作品的立体感和层次感,让书法更具视觉冲击力。听起来好像是营造意境的关键元素,缺乏它作品就失去了灵魂。
为了理解这一技巧,我研究了众多名家的古帖。发现枯笔在草书中较为常见。草书的随意洒脱使得那些看似断开的线条,实际上有一种滞涩的苍劲感。就像繁枝中的一两片枯叶,为整片葱茏增添了生命更替的蓬勃气息。但这种技巧是画龙点睛之笔,只需在几行字中点缀一两笔即可,显得巧妙而意境深远。
在我看来,这些枯笔并非书法家刻意为之,而是无意识中的产物。在古代,书写是主要的交流方式,为了节省时间,草书应运而生。书法家在书写时为了追求速度,往往一口气写出一串字,最后因墨水不足而出现干涩的笔画。
然而现在,许多学习书法的人却将枯笔视为章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刻意为之。有些书法家为了制造枯笔效果,故意将毛笔蹭出分叉。但这样的枯笔满篇都是,就像草坪上到处都是被地鼠啃出的枯草和鼠洞,反而影响了作品的整体美观。
虽然我已经练习了三十多年的书法,但仍然不懂章法。对于枯笔技巧,我的看法是应该顺其自然,不要刻意追求。就像树上的枯枝,该剪就剪。如果为了追求形式而刻意为之,反而会画蛇添足,作品的整体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