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七夕节,传说中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日子。据说,在这一天,人间的喜鹊都会飞往天空,搭成一座鹊桥,让分隔在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得以相会。
有一个古老的传说,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女儿,但她在许多文献中又被称作“天孙”。这个称呼的辈分虽然有些混乱,但我们都只关心她的心灵手巧和织布的能力。她与地上的牛郎结为夫妻,生下了两个孩子,但遭到王母娘娘的反对,被分隔在天河。只有每年的七月七日,他们才得以相会。有人提议将七月七定为的情人节,但在我眼中,这个提议并不理想,可能是出于计划生育的考虑。
七夕节,也被称为女孩儿节或乞巧节。在人的传统观念中,“心灵手巧”被视为好女孩的重要标准。当戏曲《花为媒》中的张五可得知自己被评价为“心不灵、手不巧”时,会感到十分气恼。那么,女孩们如何变得心灵手巧呢?据说可以向天上的织女祈求。于是形成了织女崇拜,在七夕这天祭拜织女并乞求巧艺,这就是乞巧节的由来。
在元大都时期,每到七夕这天,皇宫和官宦士庶人家都会张挂牵牛织女图,盛陈各种食物,邀请亲眷和女流参加巧节会。《北京岁时记》记载,“七夕宫中最重”,百姓家中设宴庆祝,女孩们则会在晚上对着银河祭拜乞巧。
乞巧的方式多种多样。最初的乞巧方式出现在东晋的《西京杂记》中,汉朝的彩女在七夕节这天会在开襟楼上穿七孔针。而在陶宗仪的《元掖庭记》中,描述了元朝皇宫里的乞巧场所九引台,宫女们会在此以五彩丝线穿九孔针,先完成者得巧,迟完成者则被视为输巧。
现在的乞巧方式更为具体。在中午时分,每个乞巧的女孩都会将一碗水放在太阳下曝晒,过一会儿水面会生成一层膜。然后,将绣花针放入碗中,针会浮在水面上。女孩们会观察针在碗底的影子,如果影子像云、花、鸟兽,或者像鞋、剪刀等,就表示乞到了巧。如果影子像棒槌、线,或者像车轴、蜡烛等则代表没有乞到巧,也就是乞到了“笨”,这时乞巧的女孩可能会感到不开心。
如今的女孩们已经不再需要从事针线女红,因此也就不再需要乞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