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季惨痛经历:暖气片的改变引发地暖困扰
随着春天的到来,我也迎来了一个惨痛的冬天结束之际的反思。这一切都源于我在装修时坚持将暖气片改为地暖的决定。本以为会带来更舒适的居住体验,却不料引发了一系列的困扰。
关于暖气片和地暖的转换问题
暖气片和地暖之间的核心差异在于供热方式,供热公司通常根据家庭选择的供暖方式来进行相应的供热。原本安装暖气片时,供热公司便是按照暖气片的特性来进行供热的。同样的,地暖也是如此。但在家庭中经常存在着更换供暖方式的需求,而其中的挑战颇多。
暖气片的供暖特点是水温高、压力小;而地暖则是水温低、压力大。将暖气片改成地暖,意味着需要将高温、低压力的水引入地暖管道。而这常常带来的首要问题就是供暖效果不佳。地暖管道通常设计得又平又长,当压力不足时,热水无法有效循环,往往会滞留在管道内并渐渐冷却。
据负责改管道的工人透露,由于热水在地暖管道中的循环速度较慢,容易导致水中的杂质在管道内积聚,进而增加地暖管道堵塞的风险。正常情况下,地暖管道每隔三五年才需要清理一次,但在我家,可能每年都需要进行一次清理。
除此之外,我还发现了另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局部温度过高。靠近分水器的地面位置温度特别高,导致周边的家具和木地板出现了明显的开裂现象。
暖气片和地暖能否互相转换?
那么,暖气片和地暖之间能否进行互相转换呢?
如果你家是独立烧暖的情况,那么转换的灵活性就相对较高——壁挂炉提供的水压和水温可以进行手动调整,以适应不同的供暖方式。但如果是集体供暖的情况下,转换就需要更加谨慎了。尤其是原本为地暖的情况下,由于热水温度本身就较低,转换成暖气片的效果往往不理想。而原本为暖气片的情况下,是可以考虑转换为地暖的。但在转换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注意事项:转换暖气片为地暖时的注意事项
1. 增加回路数量:建议根据房屋面积适当增加回路数量。比如一个100平米的房子,在正常地暖铺设情况下需要三个回路,但在转换为地暖时可能需要四到五个回路以确保热水能够充分循环。
2. 选择小管径管道:在转换过程中,可以考虑使用管径较小的管道来提高水流速度,比如选择直径为16mm的地暖管来代替常见的20mm管道。
3. 提高铺设密度:为了弥补管径减小可能导致的散热面积减少的问题,可以缩短管道间的间距来增加密度。通常地暖管的间距是15cm至20cm,但在转换为地暖时可以将间距缩小到10cm至15cm以提高散热效果。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使用效果并减少可能出现的困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