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在头条上看到一篇文章,讲述胶东地区特别是莱阳和海阳一带独特的饮食文化。尽管这片土地并非竹笋的盛产地,但当地却有吃竹笋的习惯。在各种正式场合的宴席上,五花肉炒竹笋是一道不可或缺的大菜。即使是平时的家常菜,也经常可见竹笋炒肉或者竹笋炒鸡的出现。这让我想起了母亲的拿手菜——竹笋炒肉片。
以前这道菜不是随便能吃到的,只有在节庆日子或者宴请亲友时才会制作。由于不是产地,加上物资匮乏和物流不便,胶东地区吃的竹笋大多是干竹笋经过发泡后的。虽然现在有鲜竹笋,但干鲜两种食材的口感有着明显的差别。
干竹笋变成可炒的食材是需要一些技巧的。想起母亲在这方面真是高手。买回来的干竹笋,坚硬如石,需要用水泡上两三天,直到可以切动为止。在泡软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只有中间部分的竹笋质量最好,这部分大约占整块竹笋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二。前后部分的竹笋因为泡的时间过长或过短,会影响口感,但通常人们不舍得扔掉,毕竟机会难得,也就将就着用了。
为了使炒出来的竹笋口感更好,切片后的再加工是关键步骤。需要用手对切好的竹笋片进行细致的撕拽,不能,还要将竹纤维撕开。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性子急的人是无法完成的。每当我品尝母亲做的竹笋炒肉时,都会感受到竹子带来的美妙感觉。而我每次尝试帮忙加工笋片时总是没有耐心。如果没有这道加工工序,只是简单泡软切片就炒,那口感会大打折扣。
我的外地媳妇第一次回莱阳老家时,尝到了母亲做的竹笋炒肉片,一直念念不忘。每次我们要回去时,母亲总是提前泡好干竹笋,加工后浸泡,还会让我们带上没吃完的笋片。现在母亲已经去世多年,但每当想起她加工笋片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而姐姐们似乎继承了母亲的真传,随便做一道竹笋炒肉片或竹笋炒鸡都能让我媳妇赞不绝口。
姐姐知道弟媳喜欢吃这道菜,每年到了腊月都会赶集买干竹笋,赶在春节前寄给我们。我媳妇知道干笋发泡的大致过程,但没掌握好细节和耐心,所以做出来的菜总是稍逊一筹。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心怀感激。
有一年快过年了,但因为姐姐忙碌未能及时寄出干笋,让我外甥冒着大雪去镇上邮局寄送。一个年仅十一二岁的孩子,冒着风雪走在曲折的山路上,紧紧抱着包袱里的干竹笋。现在回想起来,依然让我感动不已。
如今社会发展,物质丰富,随时都能买到干笋。但胶东莱海一带的吃笋习俗依然延续发展着。曾经只有节庆和宴请才能品尝的大菜,如今已成为寻常百姓餐桌上的家常菜。母亲虽已离世多年,但她加工笋片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留给我一生无穷的回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