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的来历20字左右

元宵的来历20字左右

元宵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又被称作“上元节”,其夜晚的喜庆气氛被人们赞誉为“元宵之夜”。因为这个节日中有挂灯、观灯的习俗,许多地方的百姓又亲切地称之为“灯节”。那么,元宵节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成为节日的呢?

元宵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的古代历法。古代历法与月亮的运行息息相关,满月象征着团圆和美满。而元宵节正是新年中第一个满月之夜,自然被视为吉祥的日子。

早在汉朝时期,中的“五斗米道”将天、地、人尊为“三官”,并将之与节候相对应。正月十五被称为上元,这一天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好运的日子。南北朝时期,三元都有庆典活动,其中上元最为隆重,因为它是年初天官赐福的日子,人们祈求全年平安。即便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淡化,上元的庆典却历久弥新,深受人们的喜爱。

元宵节与灯结下了不解之缘。南北朝时期,梁简文帝在他的《列灯赋》中详细描绘了元宵节的张灯景象。古代的元宵节不仅宫廷中灯火辉煌,民间也是灯火通明。关于元宵节张灯的由来,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正月十五是“三官下降之日”,天官好乐、地官好人、水官好灯,因此人们要纵乐放灯。另一种说法是与佛教的“光明”有关,这一天的灯火甚至被称为“轮”、“神灯佛火”。还有说法是这一习俗源于汉武帝通宵达旦祭祀天帝的传统。

除了张灯之外,元宵节还衍生出许多有趣的习俗。比如猜谜,这是为了纪念一位名叫紫姑神的厕神。还有的地方会在这一天在门上插刚发芽的杨枝,用食物和酒水祭祀门神以求家宅平安。古代元宵节的盛况令人印象深刻,很多唐诗宋词都描绘了当时的节日景象。在唐宋时期,元宵节是法定假日,人们夜游观灯,热闹非凡。唐元盛世时,宫门大开,灯轮高挂,歌声舞影映照着灯光璀璨。宋代时更是把放灯的天数改为五夜,灯的种类繁多、制作精巧,呈现出“怪怪奇奇,无所不有”的景象。这一节日也是青年男女喜爱的社交场合,女性可以名正言顺地出门夜游观灯。元宵节的传统食物自然是元宵。最初人们吃的是粥和茧状面食,后来才出现了带馅的元宵,象征着团圆之意。这一习俗延续至今。


元宵的来历2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