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诗之形态解析(一)
赵青山
新诗的形态,是一种现代汉语言艺术的独特展现。它是情感的抒发,生活的反映,更是美的体验呈现给人们的一种特定形式。从新诗的定义来看,其文体特征主要体现在节奏和韵律上。著名诗人何其芳特别强调其“有别于散文的语言”。新诗的美,是一种综合之美,包含了节奏之美、韵律之美、语言之美等。
寓言故事解读:
天空中飞翔的大雁,被路人甲惊叹其美。当动物学家被请来进行鉴定时,即便大雁被拔掉羽毛、解成块,动物学家依然确认其为大雁。这引发我们思考:形式的变化是否会影响事物的本质?在新诗的创作中,我们是否过于追求形式的变化而忽视了其本质特征?
吕进教授及一些学者呼吁重建新诗的写作难度,实际上是在呼唤新诗形式美学元素的回归。下面,我们详细论说一下新诗的文体特征。
一、语言特征
何其芳强调诗需要具有“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是因为在新诗实践中,散文的语言写诗已经逐渐成为常态,导致语体不分,文体模糊。诗与散文应该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文体,它们应该拥有各自独立的语体特征。诗具有铿锵有致的节奏和和谐流畅的韵律,而散文则讲究“随物赋形”。
举例来说,曾有人以微信朋友圈里的一节诗为例:全文四节,句式长短不齐,没有一处押韵。如果按照陈仲义教授的观点,“现代诗的外在形式只要遵守‘分行排列’这一总体原则”,这可以算是一首现代新诗。但从文体的角度看,这与新诗的形式毫不相关。语言属于平实性的描述,读起来没有鲜明的节奏感,分行毫无规律,更没有脚韵来提振节奏。类似的诗例,即便在诗歌大刊中也是比比皆是。
实际上,诗的前半部分呈现出诗性语言的特点,如燕子的去来、杨柳的枯荣、桃花的谢开,都体现了节奏匀称和朗朗上口的韵律感。但后文句子长短不齐,缺乏诗歌应有的规律性节奏,更倾向于散文的描述性语言。这样的诗性语言在全文中占比较小,不足以规范全文的节奏,因此难以摆脱其散文的文体特质。
二、韵律特征
在,韵律是与诗俱来的。从《诗经》、楚辞、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几乎都是押韵的。这主要是因为人养成了“以韵为诗”的审美习惯,同时汉语属于富韵语言。有韵的诗歌朗朗上口,适宜记诵、吟咏和口口相传。然而在新诗中,也出现了一些废韵现象,如随意押韵和无韵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