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篇小文,我酝酿了数月之久,并非无话可说,而是不敢轻易下笔。
《婴宁》作为《聊斋》中的翘楚之作,尤其是主人公婴宁,深受蒲松龄先生的钟爱。“我婴宁殆隐于笑者矣”。在“异史氏曰”里,蒲翁唯一一次以“我”字前缀主人公名字,显示出他对婴宁的深厚情感。
因其特殊地位,很多人都关注、研究和评论这部作品。作为非专业人士的我,谈论《婴宁》自然唯恐言多必失。既然决定探讨《聊斋》,就不得不分享一些个人见解。尽管可能是班门弄斧,但至少是我自己思考的成果。
这种生活方式,不正是隐士的追求吗?
在古代,隐士文化颇为盛行。如范蠡与西施隐居五湖、姜尚隐于渭水、孔明隐于隆中等等。然而真正的隐士并不多,大多数只是追求某种目的而暂时隐居。真正的隐士如庄子、颜回等寥寥无几。而婴宁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隐士,但她却以笑隐于世,可称之为隐者。
隐者的“隐”,体现在其独特的风格上。他们特立独行,清高孤傲,不同于主流社会。他们洞悉命运与社会,有着超乎常人的清醒。他们不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因此不会随波逐流、同流合污。无法兼济天下时,他们选择独善其身。在他们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坚韧的初心。
婴宁就是这样一位奇特的女子。她生活在深山之中,失去了父亲的庇护和母亲的关爱。尽管有嫡母和丫鬟的陪伴,但她仍缺乏血缘至亲的纽带。她内心的苦闷与需求无法得以宣泄和满足。生活中她饱受冷眼和欺凌,尝遍了生活的艰辛与苦涩。她仍努力在相互倾轧、弱肉强食的生存环境中坚韧生存。
关于婴宁的“笑”,有人认为是体现她的纯真无邪、憨态可掬。我对此持有不同看法。事实上,婴宁的内心是聪慧的,她明白事理。她的笑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她面对现实纷扰的一种自我保护。因为这种痴癫,她可以无视世俗的规矩和束缚,从而在残酷的生存中赢得一席之地。
婴宁的笑是隐藏内心的笑,而非无知无识的笑。她在笑中隐藏了自己的聪慧与坚韧,用笑来面对人生的苦难与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