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钢琴小品《牧童短笛》,是我国著名作曲家贺绿汀的经典之作。优美清新的旋律,展现了一幅牧童骑牛吹笛的生动画面,令人陶醉。
《牧童短笛》诞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当时,欧洲著名作曲家亚历山大齐尔品来到征集具有风味的钢琴作品,并举办了“钢琴作品比赛”。贺绿汀在上海国立音专求学期间,凭借这首作品荣获头奖。齐尔品随后将这首钢琴曲带到欧洲亲自演奏,并在日本出版,使其在国内外广为人知,成为各国钢琴家们的必演曲目之一。
(播放钢琴曲《牧童短笛》,朗朗演奏)
至今,《牧童短笛》仍然是优秀钢琴作品的代表之一,深受音乐爱好者的喜爱。除了钢琴版,还有艺术家尝试将其改编为其他器乐曲。例如,杨绍仁先生将其改编为古典吉他独奏曲,杨雪霏演奏并录制了这一版本。
杨雪霏的古典吉他演奏版本《牧童短笛》,充分展现了原钢琴曲的气质。改编曲并未刻意改变原曲结构,和声织体也保持一致,堪称成功的改编。
(播放古典吉他改编曲《牧童短笛》,杨雪霏演奏)
《牧童短笛》所描绘的情境,是一幅牧童骑牛吹笛的田园风光画。这样的场景,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农村地区十分常见。
作为70年代初出生的我,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孩子,小时候经常放牛。虽然很多孩子都喜欢骑在牛背上玩耍,但我属于胆子较小的类型,只敢偶尔尝试一两次。我家养的是黄牛,不太配合我,有一次直接把我甩到地上,从此我失去了骑牛的勇气。后来才知道,水牛性格更温顺,更容易让人骑上去。
尽管骑牛的情景很常见,《牧童短笛》中的吹笛情景却较为罕见。这是因为大多数孩子并不会吹笛子。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你能吹笛子并且敢于骑牛,那么“骑牛吹笛”也将成为一种轻松平常的场景。
这一事件也提醒我们,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应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自然。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更应该认真观察和学习农村等广阔领域的生活,避免像杜教授那样坐在书斋里信口开河。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让人贻笑大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