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历史剧的打造中,如果服饰道具能与故事的时代背景相得益彰,无疑会增加作品的精细度和吸引力。古代服饰不仅揭示了众多历史信息,也展现了历代人物的风貌特色。那么,如何从服饰洞察朝代变迁?服饰又透露了哪些时代特征?当今的审美选择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穿着呢?
古代服饰的演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在服饰的初始阶段,其主要功能是御寒和遮羞。但随着等级制度的出现,服饰越来越成为身份和礼制的直接体现。以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为例,《论语》中的一句话揭示了服饰在区分夷狄与中原人方面的重要作用。左衽和右衽的款式,成为了区分中原与北方地区的标志,同时也是与少数的象征。
在服饰的形制上,古人所说的衣裳原本是指两件:上衣和下裳。到了春秋时期,二者逐渐分离。男子为了骑马方便,逐渐不再穿像裙子一样的裳,而改为裤子,被称为“绔”。自古就发明了丝绸,但像绫罗绸缎等丝织品只有贵族才能消费得起,因此后世常用“纨绔子弟”来形容贵族子弟。
除了款式和材质,服饰的颜色变化也蕴深刻的意识形态建构。在先秦时期,衣裳与治理天下有着紧密的联系。商朝崇尚白色,因此在《诗经》中,白色往往象征着殷商遗民。到了周朝,不仅沿袭了商朝短衣小袖的样式,还创制了宽衣大袖,并以服饰来严格区分等级。周朝最高的礼仪服饰是冕服,用于祭祀典礼,上面绣有章纹,这都体现了周人对红色的推崇。
战国时期,阴阳五行学说兴起,五色与五方、五行的对应也影响了服饰的颜色选择。例如,秦朝认为自己是水德,所以尚黑;汉朝则认为自己是土德,崇尚。实际上,汉朝初期沿袭了秦朝的制度,汉高祖刘邦认为自己幸运色是红色,所以他的龙袍是在黑色基础上加赤红。到了唐宋时期,的职位大小品级也可以通过官服的颜色来区分。
到了明清时期,为了进一步区分尊卑等级,人们开始在纹饰上下功夫。明清时期的官服上出现了各种飞禽走兽的纹饰,这些纹饰主要用于区分的等级。比如文官绣仙鹤、锦鸡、孔雀等,武将则绘狮子、老虎、豹子等。这些纹饰不仅是一种装饰,更是的象征。
如今,我们常用“衣冠”这个词形容道貌岸然的人,实际上这个词最初指的是衣服上绣着飞禽走兽的。据《舆服志》记载,明代的服饰规定文官绣禽、武将绘兽,等级森严。比如一品文官绯袍绣仙鹤,二品绯袍绣锦鸡等。这些纹饰也是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现在人们追求的衣服颜色搭配更多是出于审美考虑,以协调人与周围环境为主。而古代服饰的颜色搭配主要是为了区别等级或将自己的朝代与前朝区分开来。根据不同的体型和场合选择合适的服饰也是现代人的日常选择。比如较胖的人适合深黑色以修身,较瘦的人则适合亮色以显得轻快;在不同的场合,我们也可以调整服饰搭配以与环境相适应。总之服装不仅仅是蔽体遮羞之物而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审美意识的发展变化。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专业博士、对外经贸大学文学院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