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下山的故事告诉我们

小猴下山的故事告诉我们

小猴子下山的冒险旅程及其反思教学引导设计

设计理念:

教学设计以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为出发点,借助多媒体课件和生动的图片,创设故事情境,设计充满童趣的识字活动。既有随文识字教学,又有集中识字教学,营造一个快乐的识字氛围。注重个性化的朗读,让朗读贯穿整个课堂,形式多种多样,学生在朗读中深入理解故事情境并体验其中的道理。设计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引导孩子们在自主、的氛围中学习。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加上老师的适时点拨,让学生感悟到故事中的道理,情感得到升华。

教材简介:

《小猴子下山》是部编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七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这是一个趣味浓厚的童话故事,讲述了一只小猴子在下山过程中,看到许多可爱的东西,每看见一样都喜欢,但总是抓到这个那个,最终一无所获,只能空手而归。课文图文并茂,语言简洁生动,五个自然段分别对应五幅图,如同连环画一般使小猴的动作和形象更加直观。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经过两个学期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具备了初步的识字能力。识字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动作表演自主识字。他们在认知方面比较直观,有意注意还未成熟,对猴子的了解较少,对猴子的动作想象也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创设情境,利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源和生动形象的插图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猴、结、掰、扛、满、扔、摘、捧、瓜、抱、蹦、追”等12个生字,会写“块、非、常、往、瓜、进、空”等7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字理识字、动作演示等方法,理解“掰、扛、扔、摘、捧、抱”等词的意思,了解并积累“又-又-”和“AABB”形式的词语。

2. 了解故事主要情节,知道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做了什么,并能借助板书简要说说故事情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初步明白做事要有目标,要一心一意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又-又-”的词语。

2. 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等词的意思。

3. 能借助板书简要说说故事情节,明白“小猴子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教法与:图文结合情境教、多媒体演示法、直观教。

教学准备:课件、字词卡片、图片板贴。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出示猴子图片,认识吗?喊喊它的名字吧。(猴子、小猴子)

2. 今天,我们讲一个关于小猴子的有趣故事,看老师补充课题:小猴子下山。

3. 齐读课题。想去课文中看看这个故事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画出课后的生字。标好自然段。

2.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生字,老师巡视。

三、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小猴下山的故事告诉我们